Search

#台北捷運 的各項軟硬體元素,從路線設計、車站設計、列車到駕駛系統,同時與日本及不少歐美國家相關,曾...

  • Share this:

#台北捷運 的各項軟硬體元素,從路線設計、車站設計、列車到駕駛系統,同時與日本及不少歐美國家相關,曾被戲稱為「#拼裝車」。

本日的文章探討,這種「拼裝車」的狀態,如何不只是科技工程產物,而鑲嵌在歷史脈絡中,與臺灣及世界各國的權力角力密切相關。

Quote: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科技、工程的領域是一個獨立於紛紛擾擾的社會之外的專業領域,除了專家之外,其他人都不應該多嘴干涉。然而,許多 #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或者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研究顯示,科技的打造與形塑,其實都受到社會的各種力量參與,並非僅僅只是物理世界與專家之間的事情而已。因此,當我們要理解與討論科技議題時,除了科學知識與技術物,人類社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不可或缺的角度。
⋯⋯

然而,1970年代自尼克森訪中、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台美關係丕變,國民黨政府面臨正統性危機,遂在科技發展上尋求自立之道,希望透過引進其他國家的科技知識與技術與自主研發並進以避免對美國的過度依賴。反映在運輸研究與規劃科學上,運委會便透過各種管道與策略,引進了德國與英國的顧問參與台北兩個最重大的軌道運輸發展計畫:台北捷運與鐵路地下化。尤其在1979年,運委會提交了分別由美商派森斯(Parsons & Brinckerhoff)與德鐵顧問完成的台北鐵路地下化方案給經建會,經建會選擇了德鐵方案,運委會又同時選擇了BMTC來負責台北捷運計畫。這顯示台灣的軌道運輸科技早在引進知識與建立規劃能量的階段,就已經因為其特殊的國際政經處境與追求自主性的策略,架設好混生科技的舞台。

黃令名/台北捷運如何成為「拼裝捷運」?科技混生性與北捷的誕生
文章連結:https://wp.me/p3bKKK-2Nq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街頭巷尾,是一般人最常出入的地方,也構築了基本的社區。在這裡,我們看看台灣的日常生活社會如何運行。
View all posts